(相关资料图)
三湘都市报3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黄京)刀豆、圣女果、红苋菜、丝瓜、螺丝椒……三月是播种的季节,在温柔的春风中,近日,走进雅塘村小学近2亩的“爱雅园”劳动种植实践基地,师生、家长正埋头松土、栽种、浇水,忙得不亦乐乎。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菜地上悬挂的反光彩带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原来,这是师生为了防止鸟类对蔬果的伤害,自己架的“驱鸟利器”,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完善驱鸟装置,以便更好地保护蔬果。
为了科学地进行种植,该校校长刘军面向师生及家长进行了蔬菜种植专题培训,介绍了连作障碍、播种方法、栽种注意事项等,并在会后向记者介绍道:“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除了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劳动素养,让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
怎么才能让菜地更肥沃,产量增多?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土壤呢?鸟儿总来破坏菜地怎么办……种植前期,如何让自己种下的“宝贝”好好长大,成了雅塘村小学孩子们最关心也最头疼的事,他们开动小脑筋,四处询问老师、家长,搜查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找到了解决办法:施肥阶段,他们从书上查到了用各种果壳、牛奶、菜枯等混合起来封闭发酵的沤肥方法;为了防止鸟儿破坏菜地,他们集思广益,自己动手做了稻草人、彩旗、闪光带、反光碟来科学阻止;还通过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特点,以连续性观察日记、连环画、探究报告等形式来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如四(3)班的莫子航同学对绿豆芽的生长特别好奇,他决定进行7天观察实验,探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土壤。7天里,他通过看、听、闻、摸等方法从颜色、形态、生长环境等不同角度记录变化。莫子航感叹道:“没想到豆芽在没有土壤的条件下,一周内竟然长了18厘米,太神奇了!通过这个实验,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要懂得观察生活,只有善于观察和实践,才能从生活中学到不知道的知识。”这一实验探究还获得了2022年雨花区双创大赛科学影像一等奖。
“劳动基地的种植就像是孩子们亲近自然科学的‘活教材’。”该校史博瀚同学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从前期的松土、施肥、播种,到中期的精心呵护、仔细观察,再到后期收获果实、做成美味佳肴,他们真正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
副校长贺希琴表示,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设立了劳动实践基地种植活动评比栏,每两周根据各班的参与程度、劳动习惯、卫生情况、蔬果生长情况等方面进行评比,期末对排名靠前的班级进行评优。同时,利用劳动与科学学科的互相“支撑”,有效实现了学科间知识互补与渗透,让学生在劳动种植中感受、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据悉,该校作为雨花区首批劳动与实践教育试点校,创新性打造“劳动+科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学科融合和能力提升中获得多元化的信息积累。学校劳动和科学融合案例先后获区、市、省级十余项奖,学校主持的省级课题《小学种植活动中劳动与科学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也于今年3月正式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