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食品学会老年食品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 王国义
【资料图】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淑颖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人口规模36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3 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0%。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80岁后,如何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多研究显示,拥有健康体重是基础,“偏胖”的老人更长寿。
目前常用的判断健康体重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又叫体质指数)。现行相关BMI标准指南建议,18~64岁健康成人BMI的正常范围是18.5~23.9,65岁以上老人的适宜体重和BMI应该略高,范围为20~26.9,但针对高龄老人一直缺乏相关标准。近日,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中国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指南》,推荐中国高龄老人BMI适宜范围为22.0 ~26.9。
北京食品学会老年食品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国义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对老人而言,胖一点更能耐受疾病带来的身体消耗,太瘦往往伴随肌肉和骨量的减少,可能造成肌肉萎缩、体力衰退、免疫力降低,导致跌倒、骨折、失能、感染和死亡等风险飙升。针对高龄老人的研究也显示,BMI水平适当高一些,全因死亡风险更低,更有利于长寿。然而,高龄老人往往存在咀嚼能力下降导致进食受限,味觉、嗅觉、消化吸收能力退化等问题,并且常患有多种慢病,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明显下降,因此营养不良发生率高,BMI整体水平较低。
一项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约30%的高龄老人 BMI 水平低于20。这类老人多为年龄较大者、女性或少数民族群体,未婚/离异/丧偶、在农村居住、未接受过教育和生活消费水平很低等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具有吸烟、不锻炼、休闲活动缺乏和膳食多样性差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伴随咀嚼能力、认知功能、听力视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和自评健康状况差等多种功能状态问题。
专家建议,高龄老人或其家庭成员通过自我管理和家庭管理,监测BMI变化——每年至少测一次身高,每月至少测两次体重, 对于近3个月体重波动超过5%的人群,宜增加体重测量频次。偏瘦的高龄老人可通过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进行改善,如果效果不明显,建议到医院临床营养科寻求专业帮助。
高龄老人的饮食要做到以下几点:坚持食物多样性,减少不必要的食物限制,老人容易出现蛋白质缺乏,应保证足量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制品的摄入;适量进食蔬菜和水果,食物不宜太粗糙、生硬、块大、油腻,应尽量选择质地松软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咀嚼能力下降,可以将食物切小切碎,或者延长烹调时间,比如肉类切成肉丝或者肉片后烹饪,也可以剁碎成肉糜制作肉丸,乳糖不耐的老人可以喝酸奶或低乳糖牛奶;进餐次数宜采用三餐两点制或三餐三点制,并且按自己的作息规律定量用餐,建议早餐6:30~8:30,午餐11:30~12:30,晚餐17:30~19:00,睡前一小时内不建议用餐,以免影响睡眠;患有慢性消耗性基础疾病和身体功能明显变差的高龄老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咨询专业人员,接受饮食调控和临床营养治疗。
身体状况好的高龄老人适当进行肌肉练习,同时注重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建议每周活动时间不少于150分钟,形式因人而异,活动前做好热身、活动后做好拉伸,活动时应注意量力而行、动作舒缓、避免碰伤;积极参与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包括读书、看报、种花、养宠物、下棋、打牌、搓麻将等文艺、休闲和家务活动。身体欠佳的高龄老人宜在监护人协助下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以力量训练为主,如使用弹力球、弹力带等,防止和减少肌肉萎缩。▲
责编:赵子莹
主编:屠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