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21年的22657.96元增长到2022年的40681.9元,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24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78万元。
曾经,受气候、交通等方面条件的制约,深藏于大兴安岭南麓的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一度成为阿尔山市贫困群体多、贫困程度深、交通极为不便的地区。多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定点帮扶下,西口村不仅实现了全村脱贫,并且走出了一条“民俗、民宿、民居”多元并举,“生产、生态、生活”有机融合的农文旅结合乡村振兴新路径。
【资料图】
▲ 黄玉洋探索出种养结合的发展新模式 西口村党支部供图
“驻村干部给我们办实事”
2021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派驻西口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玉洋正式报到,开启了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看着村里建起的一座座民宿,黄玉洋明白,脱贫只是胜利的第一步,让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扎根、让村民稳定增收防返贫是他和驻村工作者们必须完成的关键任务。刚上任,黄玉洋就遇到了“下马威”。
村民周海英,人称“七姐”。七姐一家从每年不到1万元的净收入逐步增收,还迎着西口村旅游发展的春风盖起了民宿。可民宿装修到一半资金不够了,七姐心急之下直接上访要钱,“政府说要管我养我,没有钱怎么办?”面对着急的七姐,黄玉洋耐心解读相关政策,四处奔走争取资金。七姐家的民宿热热闹闹开门迎客,七姐也从脱贫户一跃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腰包鼓了,干劲就足,驻村干部给我们办实事,我们就相信他们能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好。”七姐说。
“我们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好发展乡村旅游基础工作。”黄玉洋介绍。2022年6月,西口村幸福院民宿获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丙级民宿,改造建成14个房间和1个公共空间,围绕西口村农、林、牧三区特色,更好满足广大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协调下,村委会委托北京专业公司编制西口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为西口村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指导和遵循。在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餐饮品牌“西口十八碗”的基础上,推出西口旅游品牌“十八系列”。西口十八款(农副产品)、西口十八景(人文、自然景观)、西口十八表情(微信表情)成为游客来西口休闲打卡的“金招牌”。
▲西口村墙绘 西口村党支部供图
“大事小情交给他们放心”
作为一支年轻的驻村工作队伍,黄玉洋和同事一来到西口,就把年轻人的活力与视野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中。
有段时间,几乎每天中午,来往的村民都能看见黄玉洋盯着村里的墙绘发呆——在文化和旅游部协调帮助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在西口村创作完成2200平方米主题不同、风格各异的墙绘,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用艺术点亮乡村文化生活。“如何把彩绘变成现金?”听着黄玉洋的喃喃自语,西口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春华直乐:“我当时觉得这孩子肯定是发烧了。”没想到,不久后黄玉洋就联系了相关平台,通过数字藏品和“数字村民”计划,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同时也让西口村乘着数字化的翅膀为更多人所知所识。
“搞乡村旅游,首先是搞人气,人来了,慢慢不就火了嘛!”黄玉洋说。这件事也让村民们看到了驻村工作者们的决心,就是千方百计要让村集体壮大起来、乡村旅游红火起来、老百姓日子富裕起来。
让西口村党支部书记包勇印象深刻的是驻村干部根据西口村庭院经济实际情况,四处筹措“化缘”,购买了152头西门塔尔肉牛,通过分包到户的模式进行养殖,实现“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玉洋刚来的时候,我心里还觉得这1991年出生的小孩,也就搞搞旅游、直播,哪曾想他带着我们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的发展新模式。”包勇明白,这个过程很难,压力也很大,但是驻村工作者们做到了,由此实现保证村集体有稳定的收入、帮助有内生动力的百姓致富、拉动庭院经济发展的“一举三得”。“这些年轻人们真不错,有想法、有能力,还踏踏实实认真做事,把村子里的大事小情交给他们,我们放心。”包勇说。
“你可以相信西口”
西口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有一面照片墙。两年时间,驻村工作队扎实为群众办理小事、好事、实事130余件。许多工作队与村民的美好回忆定格在墙面上,珍藏在心中。
去年年初,村民鲍长永的女儿久病不愈,黄玉洋知道后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带着老鲍一家去了医院。“看着黄书记替我们跑前跑后,后背衬衫全都湿透了,我真心感到不是亲戚胜似亲人的温暖。”鲍长永说。
为了鼓励一年四季身穿脊柱矫正器的高二学生杨馨冉,黄玉洋联系到杨馨冉从小到大特别喜欢的“阿尔山的姑娘”乌兰图雅。与偶像见面后,杨馨冉变得开朗自信,更加用功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我有信心明年考到北京,今后我也一定会做一名自信且乐观的阿尔山姑娘!”杨馨冉说。
村民许丽华住在西口村铁道南侧,每次来村部都需要经过一段铁路下穿隧道,夏天积水、冬天积雪,没有路灯的隧道晚上一片漆黑。因为路段归属原因,问题多年没得到解决。2月3日,新年还没过完,许丽华看到工作人员在隧道测量,询问得知是黄玉洋利用假期多方奔走,辗转多地,申请到沈阳铁路局白城工务段的修建批准。“如今,铁路下穿隧道安装上新路灯,两端挂上了凸面镜,群众出行有了安全和保障。小伙子干的,我们都记在心里。”许丽华说。
安装智慧路灯、跑产业贷款、帮着销售农副产品、联系务工补贴、开展农牧业培训、修缮民宿、养牛养羊……在村民们眼中,驻村工作队好像永远有花不完的力气,夜晚工作队办公室里亮起的灯光正如西口村的未来一样,亮在每个人的心中。
“正因为西口村曾经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所以我们这里的人更有着对于振兴发展的迫切渴望。我们西口村的起点确实低,天时地利条件都不好,但是我们村干部和老百姓一道,用10年的时间,续写了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实现了从阿尔山最穷向最富的蝶变,你可以相信西口,西口也一定可以。”黄玉洋说。
2023年8月4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工作队的灯光亮在每个村民心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