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绍兴古城有一座古朴的江南小楼,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藏书楼之一,古越藏书楼。一起到浙江绍兴,探访这座开放私藏、惠及乡里的藏书楼。
(相关资料图)
在绍兴越城区西小路历史街区内,有一面设有古色古香门窗的白色瓦楼坐北朝南,窗槛雕斗,颇为雅致。穿过石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却并非庄严楼阁或古典园林的景象,事实上,古越藏书楼原楼馆舍已经化为历史尘埃,如今独存门楼两层,留给后人驻足仰望,想象昔日书楼光景的空间。
总台记者 吕栩颖:根据古越藏书楼主人徐树兰曾孙女的口述和回忆绘制的藏书楼布局图,按1:50复原了藏书楼模型,根据这两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藏书楼四进二楼的结构。在第二进楼内一层设有阅览大厅,同时供60位读者阅读,两侧设有的人工图书升降梯将图书从二楼直接送至一楼,送到读者手中,这也印证了古越藏书楼在最初就向普通老百姓开放的记载。
古越藏书楼主人徐树兰于1876年考中举人,捐职兵部郎中,候选知府。然而仕途坎坷,其间曾往返北京与绍兴十三年,最终因其母患病而辞官返乡。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书籍除了由官府、官学收藏外,以“藏而不宣”为特征的私人藏书始终是主流。那么,为何徐树兰却“不以所藏私子孙,而推惠于乡人”,创办了这座藏书楼?
总台记者 吕栩颖:1897年,徐树兰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创办了绍郡中西学堂。5年后的1902年,他又捐资近三万三千两,捐献私人图书七万余卷,创办了古越藏书楼。
绍兴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唐微:树兰生活的十九世纪末,那个时候是中西方文化碰撞最激烈的一个时期,有识之士开始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教育对中国的重要性,提倡开始办学堂、学报、博物馆、图书馆。深受这方面维新思想影响,徐树兰先生有意在本地创办新式学堂,但是学堂教学受众群体是非常有限的,每年的名额是40名,但是有一座图书馆,你可以用更大的大门向广大名士开放,让更多的人有接受教育、传播知识的可能。
如今古越藏书楼馆舍已经不复存在,今年四月,藏书楼结束了最新一次修缮并再度开放。
绍兴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 马峰燕:尽最大可能恢复古越藏书楼原先的面貌,对门楼二楼原来的阅览室进行改造升级,现在仍然保留着阅览室的功能,并且适当做了一些展陈,还放了一些书报,继续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走上门楼二层,这里仍有一方小小的阅读天地。在这里,既有数十年如一日前来阅览书刊的忠实老读者,也有慕名前来旅游打卡的年轻人。
本地老读者 冯志清:这个地方来了十多年了吧,基本上是每天都要来看书。
吉林游客 罗玉娟:我们家乡都是比较现代的图书馆,像这种古色古香的没有。在家里孩子也不怎么读纸质书,这儿挺安静挺温馨的,让她上来感受一下,坐这儿读一下书,静静心。
藏中西书籍 “存古”与“开新”
上世纪30年代,古越藏书楼转为公办,改组为绍兴县立图书馆,在经历了战乱破坏和多次迁徙后,藏书损失惨重。如今,留存下来的古越藏书楼旧藏,保存在绍兴图书馆。
在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馆的古籍书库里,现存有古越藏书楼旧藏7000种,10000余册,墙边35只百年前不同规制的旧书箱,封存着古越藏书楼旧藏的记忆。现如今,书库仍延续着古人用芸香防虫的传统,又创造了恒温恒湿的储存条件,让珍贵的古籍不再遭受过去潮湿气候和虫蛀霉变的困扰。
总台记者 吕栩颖:徐树兰参考了东西方图书馆规制后,亲自制定了《古越藏书楼章程》。绍兴图书馆后来重新印制了《古越藏书楼章程》,在开篇便提到“存古”和“开新”是藏书楼的宗旨,因此“中西书籍,一律收藏”,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变通和创新,积极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思想。
绍兴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唐微:这部是清光绪二十三年上海美华书院的一个铅印本,它的全称是《西医产科新法》两卷,后面附一册图录,收录了174幅图片。我们用现在来说可能看这种产科类的书是稀松平常,放在100多年前,这部书是非常之开阔的眼光了。
《古越藏书楼章程》中有一条特殊的制度,它号召社会有识之士捐书寄存,供读者阅览,同时书主可随时取回书籍,这某种程度上好比现代的“图书漂流”,初具“知识共享”的前卫理念。
绍兴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唐微:这是古越藏书楼特别的一个戳记,上面的字是“本楼新设存书之例,如欲取还此书,缴回本楼收据,即可发还。”为了号召有识之士,能够共同支持古越藏书楼创设,特别推出了“寄存”的举措,说明它互相交接是有一定的手续,可进可退,跟完全赠书不一样,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能够补充馆藏。
抗日战争时期,古越藏书楼藏书曾有三次大规模迁移,又遭战乱焚烧破坏,损失惨重;由于机构不断重组,藏书又先后曾经历数次大迁徙,中途部分散失。如今,旧藏得以保存于绍兴图书馆。自2017年以来,绍兴图书馆为推动古籍的再生性保护,陆续开展着古越藏书楼的数字化工作。
绍兴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唐微:在我们的数字化系统里面,可以查到古越藏书楼的一些相关书籍,能够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让更多的民众来认识古籍,亲近古籍。